又是一年中秋至。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众生共同的渴望。“众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生命都在寻找肯定与尊重,万家灯火也不只是繁华的夜景而已,每个窗口都是异乡人最牵挂的所在。
希望每一个行走在故乡异乡之间的人,都能找到内心的幸福与依靠。
秋意渐浓,也希望这些「中秋关键词」作为一份小礼,温暖、打动你的心。
关键词01:宽容
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次第花开》
带着各自的性情、爱好,我们循着往昔的因缘成为彼此的挚爱;怀着种种期望和要求走近彼此,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同时也束缚着对方。
团圆的时光美好易逝,作为生命旅途中短暂的同行者,希望我们不仅身体上与家人团聚,也能从心底彼此靠近,宽容相待,珍惜尊重。
关键词02:感恩
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为宝贵的一种品格。对罹患满足感缺乏症的现代人来说,喜乐是个陌生的东西,不知感念自己福报的人大概很难理解那种无所希求的欢喜。
——《次第花开》
此时此刻,有机会在欢声笑语中阖家团圆,是往昔许多善念善行换来的。
我们所感知和受用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或许天经地义,于许多众生而言却是太大的奢望。我们眼中清凉如水的月光,照在饿鬼众生身上却如火焰在炙烤。我们面前美妙甘甜的饮食,于多数恶趣众生而言是望而生畏的脓血铁浆。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人的福报护身。生而为人的善根,又全部源于往昔无量诸佛,正因为他们的出世,我们才有了以三宝为对境积累资粮的机会。
世上没有巧合,故当饮水思源,感恩三宝,也感恩曾经的自己,让当下的自己拥有感受幸福的机会,以及探索真理的可能。
关键词03:护生
有人说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比其他形式的生命更高级,那么人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他不仅能利益自己,也能饶益其他生命,而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或者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去伤害众生,造下深重的恶业。蒙昧抵突,害他害己。有的人一见到动物立即琢磨它是什么味道,好不好吃,从来没想过那些动物也是活生生的性命,也惧怕疼痛和死亡。平时我们连针刺一下都会疼得叫起来,将心比心,试想一下,牛羊鸡鱼等被宰杀、被穿肠破膛时是何等痛苦!
——《生命这出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想别离,它们也一样。所以,在这个团圆的日子,也不要破坏他们的团圆。
于我们而言,是忍一时口腹之欲,于它们而言却是生死之别。我们所承受的付出,与失去生命的痛苦相比,不值一提。用一点点克制和忍耐去换回它们的生命,不值得吗?
关键词04:改变
精进闻思修行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不能借口要利益众生而放松自己的修行或纵容自己追求世间八法。假使自己的出离心、慈悲心还很微弱,对佛法一知半解,怎么能善巧帮助其他众生,分担他们的愁苦,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呢?没有双手的人却要下水救人,这太难了。我们努力修行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众生。初学者安静下来,老老实实闻思修,就是在利益众生。
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寂静调柔,可以感动人心,令人对佛法生起信心。虽说这是个浮躁的年代,但人们在内心深处仍然留存着对宁静淡泊的敬重和向往。在浮躁的年代,也唯有寂静调柔的心才能让人真正地信服。
——《寂静之道》
很多时候,改变自己与改变他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件事。
在生活中做一个好人。贤善正直,懂得退让,换位思考;谨慎取舍,知足少欲,友善随和。让身边的亲友看到自己的改变。他们也许并不信佛,可心中仍然怀有对善良的敬重和期许。而佛法教授的,不就是善到极致吗?
如上师所说:“多数时候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日常的言谈应对,而非说教,来与人分享佛法的。”
关键词05:深爱
现在我常听人说一句话:陪伴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而如果我们不知如何自处,也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话,陪伴带来的苦恼或许并不会比快乐少。所谓轮回,即是在颠倒、烦恼中流转,困于其间,不得出离。这样身不由己的轮转中的人,总是在自相矛盾中。有聚就有散,却梦想着亲人间长聚不散;然而暂时聚在一起时,又何曾彼此善待,不过是周而复始的爱怨纠结,有时仿佛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要相聚。父母子女间如此,夫妻间更是如此。找遍全世界,你大概也很难找出几对不互相制造痛苦伤害的夫妻。聚也不是,散也不是,聚散都在烦恼里打转。
这份了解,令我们对家人的感情有了更多悲心的成分。我们的爱父母和家人,不只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好,跟我们亲近,更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苦,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远离痛苦烦忧及造成这些痛苦的因缘。
对于佛法的修行者,珍惜亲情往往是从对治自己内心的我执和因它而起的种种烦恼开始的,因为不这样,我们无法真正地善待亲人。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悲心的基础是理解。而相聚恰恰给了我们换位思考的机会。
因此,努力让自己变得柔和、体谅,包容家人的烦恼和身不由己。这份深刻、全然的设身处地,会成为修行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爱,不一定是陪伴。
关键词06:随学
阖家团圆从来不是我们心目中幸福的体现。我们最大的幸福是解脱。所以只要一家人都走在通向解脱的路上就满足了。
……
人到暮年,很脆弱也很关键,因为这时距离来世那样近。牛羊生下来几天就能自己走路,独立生活;而人不同,从哇哇坠地到长大成人,十几年里全靠父母养育。等我们有能力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时候,父母亲大都垂垂老矣,有的竟自撒手而去。我感激母亲,不仅因为她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而且她平安地活到现在,使我这个做儿子的有机会照顾她晚年的生活,让她衣食无忧,安心修行。
——《次第花开》
莲池大师曾说:“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为人子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让父母因自己而骄傲,无疑是极大的报恩。但再大的声名、再多的恭敬,也无法让父母家人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
人身来之不易,逐步引导父母家人看破轮回,善用人身修行解脱,才是真正的孝顺与报恩。
关键词07:接纳
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永远不能恢复健康,离别的人永远不能再相聚,这样的世界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吗?
人的一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然而无论何种际遇,如果能转为道用,透过它认识生命的本质,就都是一生的财富,得失起伏无不是觉悟的契机。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的平常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
——《寂静之道》
分离的结局在相聚的那一刻已经注定;相聚的快乐,在因缘和合时将演变成分离的痛苦。这是自然规律。
带来痛苦的不是无常,是我们对无常的抗拒。所以不必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忧伤,应该反过来看,若没有无常,怎能盼来下一次相聚?
坦然接纳聚际必散的事实,痛苦并不会增加,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此时出现。
关键词08:共情
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想想周围的人也和自己一样,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都带着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在为幸福而努力。行走在汗水泪水故乡异乡之间,寻找着肯定与尊重。多想想自己与他人的共同之处,心里就不会那么孤独。
——《生命这出戏》
热气腾腾的饭菜、欢声笑语的餐桌,是许多人此时共同的经历。工作中的竞争对手、合作并不愉快的同事……那些你喜欢或讨厌的人,和你一样,这一刻也是他们期盼了很久的时光。
窗外万家灯火,这些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在家的港湾中短暂停留后将再次启程,回到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中,他们身后是父母一如既往的目光。
关键词09:自律
酒喝多了,容易得心脏病、糖尿病各种病,酒后驾车容易出交通事故,有的人喝完酒以后还喜欢打架斗殴,无事生非,给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家庭都带来不幸,不说来世,这一世就过不安宁。
对于那些已经皈依的人,假如说你不是佛弟子,你可能会不高兴,但释迦牟尼佛亲口说过:喝一滴酒的人就不是我的弟子,我也不是他的上师。
……
佛法里说烟草是一个魔女为了障碍众生解脱,发下恶愿化现而成的,她希望所有抽烟的人不生起菩提心,最终堕入地狱。闻到烟味的人解脱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那些抽烟的人,你们要为家人和朋友想想。
——《寂静之道》
烟酒过患很大。节日、聚会等场合,抽烟喝酒的机会比平时多。但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来世的安乐,有条件时,仍然可以自我约束,并善巧地引导身边人,尽量减少或避免造作这类恶业。
谨慎取舍的动机是不伤害,这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 图:极乐世界
关键词10:永恒
你如果真心对谁好,就让他学佛,发愿一起往生净土。
对佛教徒来说,帮助亲人获得解脱就是对他们最有力、最有意义的关怀。全家都学佛,才是真正的安乐家庭。
——《寂静之道》
我们都希望和家人永不分离,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起念佛、发愿往生净土。在极乐世界圆满一切资粮后,不论在轮回中以何种身份度化众生,于彼此的真实境界中都不会有一刻分开。
莲池海会的法喜盛宴才是永恒的团圆。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早日赴宴,与慈父阿弥陀佛永不分离。